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荆江大堤的创建与长江系统堤防的形成



    荆江大堤肇始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桓温命陈遵主持修建的金堤。《水经·江水注》中记载:“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经唐、五代的续修,到北宋中期时荆江北岸堤防已基本形成。但在南北宋之交战乱时破坏极大。南宋稍安后,大力恢复并增修荆江段堤防,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曾在南北岸修堤防水。在下荆江,则还有北宋熙宁前后县令谢麟在石首县西五里处修筑的“万石堤”。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说:乾道六年(1170年)“九月八日……入石首县界;……十四日次公安,……堤防数坏,岁岁增筑不止”。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荆江堤防兴筑不断的情况。到了明代后期,长江水灾不断发生。特别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大水灾后,沿岸溃决多处,“荆岳间几为巨浸。嘉靖四十五年又大水,水后曾有大修。并定“堤甲法”。北岸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入江陵城,拨款修筑沿江20多处溃口,并把原有堤防加高培厚。从得胜台至万城加高二、三、四尺,顶宽四、五、六、七丈不等;自万城至刘家巷,加高四、五、六尺,顶宽八丈;自刘家巷至魁星阁加筑土堰,高三、四、五尺;自魁星阁至塘楼横堤加筑土堰,高三、四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培修千里长堤”,“建丰城东西堤石工”。乾隆五十九年,又加固荆州沙市大堤。道光四年(1824年),“修培荆州万城大堤横塘以下各工,及监利伍家口、吴谢垸漫决堤胜”。次年,又“修监利江堤”,“筑荆州得胜台民堤”①[注:俱见《清史稿·河渠四》]。所以,清代中期以后,荆江大堤就日臻完善和坚固。

    除了荆江大堤历代兴筑、加固不断外,从明代前期起,长江中下游其它河段也逐步开始筑堤,这主要是湖北武汉一带,黄梅、广济一带,安徽的宿松、望江、怀宁一带,无为、和县一带。江苏沿江各县也修筑一些堤防。长江支流汉江下游堤防建设发展电很快。明初开始筑武汉附近江堤,正德年间开始在城区沿江段建筑驳岸,崇祯年间修筑汉口沿江堤防,明初还修建了汉阳的街堤鹦鹉堤。明永乐二年(1404年),修筑长江中游北岸黄梅、广济两县境内的黄广大堤,上起广济盘塘,经武穴、龙坪、蔡山至孔龙镇,沿驿路堤达清江镇,经段窑而与同仁、马华堤相连,永乐四年竣工。永乐三年,又在长江下游北岸安徽无为、和县境内开始筑江坝,以后连成今无为大堤。②[注:以上史料见《续行水金鉴》卷155]清代又在这些堤工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接筑、加固。汉江等支流筑堤记载也不少。特别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堤工兴筑之役迅速增多,在乾隆后期到道光末年的86年中,就有22年大修堤工,平均每4年就进行一次大规模堤防工程,有的工程还要跨年度。这虽不及黄河堤工那样频繁,但从整个长江堤防建设史来看,这一时期无疑是一个高潮。经过明清二代的努力,特别是解放后发动组织沿江群众大力整治加固长江堤防,才最后形成了目前的长江堤防系统:上起湖北江陵县枣林岗,下至长江三角洲一带,纵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全长3100多公里。其中,主要有荆江大堤,从湖北枣林岗起至监利县城南止,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为险要的堤段,武汉市堤,总长300多公里,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大堤防系统;黄广大堤,长87公里,同马大堤,长175公里;无为大堤,长152公里。此外,还有汉江堤防南岸从荆门县沙洋镇至汉阳,北岸从钟祥县上罗汉寺至汉口,共长约600公里。长江下游江苏沿江各县历代也修筑了不少江堤。长江与汉水的支流也修筑了许多堤防。

责编: 魏永平       2010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