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山西省水利厅
承办: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
网站标识码:1400000039晋ICP备12000773号
-
山西水利微信
国务院大督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微信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境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2.2%。
汾河:汾水之神,疏导治水先于大禹
“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汾河流水哗啦啦》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汾者,大也。作为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
汾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麓,《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山西,于禹门口下游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700多公里。《水经注》曾用“杂树交阴,云垂烟接……水流潭涨,波襄转泛”的文字描绘了汾水源头的景观。
早在距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汾河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的丁村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左传·昭公元年》讲诉了台骀在太原治理汾河的功绩,这也是关于汾河的最早记载。台骀作为先于大禹的治水功臣,以其疏导汾水,治理水患的英雄壮举,被人们称为汾水之神,“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金人一首《台骀祠》中曾如此赞叹着他的造化之功,至今晋祠、汾阳、侯马等地仍有台骀庙,各地流传着台骀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泛舟之役”、“三家分晋”等历史典故都和汾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后,坐楼船泛舟汾河,恰逢汉军南征捷报传来,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唐宋时期,刘禹锡吟“叠鼓蹙成汾水浪”,姚合诵“汾河波亦清”,孙光宪咏“汾水碧依依”,众多文人的笔下,汾河水的丰沛和清澈可见一斑。
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俊峰的研究中,明清时,由于大兴土木导致的森林植被被破坏等因素,汾河水资源的相对短缺,直接导致汾河流域的人民纠纷不断。传说中,官府为解决此事,想出油锅捞钱的办法:在滚烫的油锅中放入十枚铜钱,要求争水双方各派一名代表,捞得几枚铜钱,便可分得几分水。“油锅捞钱”和三七分水的传说,在汾河流域的众多地方广泛流传。晋祠张郎塔、介休“五人墓”、洪洞“好汉庙”、翼城“四大好汉庙”等,都是为纪念那些“跳油锅捞铜钱”的争水英雄所建。直到上世纪60年代,汾河沿岸尚有渔民专靠捕鱼为生,在那首广为传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尚有“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句子。孰料,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曾经水波浩淼的汾河水甚至一度断流。汾河哺育了三晋儿女,然而儿女回馈给母亲的不应是“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的落寞。近年,各地汾河生态治理工程相继展开,汾河水质逐渐改善,依稀可见昔时“汾河珠翠明”。见习记者 武晓磊
沁河:昔日古堡群默然屹立
“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少水即沁河。这条省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山西东南沁源县的霍山,经上游郭道镇,向下流经沁源、安泽等地,南流入晋城泽州县山河镇、晋城阳城县、晋城沁水县等县后进入河南境内,在武陟附近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
今天,在沁河流域沁水县、阳城县依然能看到大规模的古堡群,这些当年在战争中用于防御工事的文物,常常让接近它们的现代人浮想联翩。古堡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多年的默然屹立中,从古堡群中走出的文人名士们将这种奇迹向另一个维度延续。他们中有思想家荀子,有诗人李商隐,有中国泼墨山水画的巨擘荆浩,有明代改革家王国光,有学者张慎言,有政治家陈廷敬,有作家赵树理。这份华丽名单的背后,是当地人遮掩不住的骄傲,所有人坚信这份得天独厚的人杰地灵全拜沁河所赐。
进入现代,沁河在工业背景下又充当了新的角色。据统计,沁河流域沁源县境内共辖12个乡镇,流域内人口13.3万。流域位于沁水煤田中西部,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有煤面积占到流域总面积的80%。除煤炭资源外其他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且种类多、分布广。目前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铁、稀有元素钒等。此外,石膏、水泥黏土、陶瓷黏土等非金属矿产业储量丰富。流域内的沁水煤田无烟煤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晋城因之成为煤炭、钢铁、电力为主的工业城市。
高速发展中,其他河流曾经遭遇过的污染状况也不可避免地在沁河流域发生了。降水量的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污染让这条昔日充满灵气的河流变得迟重,曾经一度在上世纪90年代时汇入黄河的水量锐减。同样,在经历了反思与探索之后,当地政府试图在发展与环保中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任世芳教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山西主要河流允许开发率平均在40%左右。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数据统计分析,山西省全省平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2.09%,总体属于中度开发利用区,仍有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但各行政区分区开发利用率很不均衡,太原市、运城市和朔州市由于工农业发达,人口密度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而属于高开发利用区;而晋城市虽然人口相对比较集中,地表水资源丰富,但缺乏地表水控制性调蓄工程,总体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开发潜力较大。
这个研究结果,对于施政者而言,也许是一个方向。毕竟,和那些已经断流或者正在面临断流的河流相比,沁河的得天独厚还是让我们有理由乐观预测她的美好未来。见习记者 葛慧敏
涑水河:河水漱口可治百病
“初夏,晋南的涑水河河水不大,但沿岸300多亩芦苇却长得格外茂盛。站在闻喜县涑阳村桥头一望,风吹苇动,绿浪起伏,萧萧的芦苇随着弯曲的涑水河直铺天际。”——《涑水情》
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曾经在名篇《涑水情》中,用动情的笔触描绘了涑水河。涑水河,古称为涑川,位于我省运城市境内。《水经》:“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涑水河流经闻喜、夏县、盐湖等地,出临猗,一路向西,最终于永济市独头村附近注入黄河。涑水河干流总长196.公里。
关于涑水河名字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由于水质清澈透亮,涑水河原名清亮河,在清亮河水的惠泽下,沿岸人民幸福健康地生息繁衍。某年,黑龙作祟,清亮河水变得浑浊不堪,众多沿河的居民在饮下河水后罹患重病,不得已,大伙向黑龙的父亲五龙王求助,五龙王在愤怒之下大义灭亲,斩了黑龙,终于使得清亮河恢复了往日的盈盈碧波。更有传言说用河水漱口便可治百病。于是,得名为涑水河。
距离涑水河不远处,便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盐产地运城盐池。涑水河和盐池之间,有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特殊关系,涑水河携带的大量含有机物的泥沙曾经为盐池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原始积累”。与此同时,涑水河的冲击又成为当地产盐的重大威胁。为了避免河水对盐池的冲击。涑水河多次经历改道。作为涑水河主要支流姚暹渠,便是为保护盐池而修的。
涑水河周边曾孕育了丰富绚烂的文明,和《史记》作者司马迁并称为“史界两司马”的司马光,曾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身为夏县涑水乡人的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涑水先生,曾著有《涑水记闻》。他生前曾有一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被后世尊称为武圣的关羽,以其忠义、勇武而彪炳千古。在河东大地上,曾广泛流传着关公为了保护盐池而大战蚩尤的传说,史家秉性,武者雄风,五龙王身上映射出河东人民性格中的耿直和刚烈,在一文一武两位圣贤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见习记者 武晓磊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