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中国水利报:表里山河生态美 水丰土沃入画来——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郑贤 王秀芳 魏永平

右玉县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付宇鹏 摄

阳高县大泉山添新绿 付宇鹏 摄

柳林县机修梯田工程

河曲县刘家塔镇坝滩联治工程


表里山河,壮美山西。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西南接滚滚黄河。山西是拱卫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三年来,山西省紧抓历史新机遇,把山川相缪、山水连绵的“两山七河一流域”作为主战场,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要抓手,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使命担当。

山河之间,躬身耕耘。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黄土高原塬面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一项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山西省扎实落地,成果纷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山西方案”。

共同抓好大保护 以担当尽责保障国家战略实施

扛起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山西省主动对接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印发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构建“两带两屏”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即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沿汾生态经济带,构筑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两大生态安全屏障。《规划》聚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明确了山西省下一阶段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奋进方向,描绘了美好生态环境的新图景,凝聚尽早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的驱动力,号召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纸规划,多点开花。右玉县地处吕梁山地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规划》“两带两屏”中的吕梁山生态安全屏障。70年间,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来的不足1%达到目前的62%,书写了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范本”,孕育了总书记高度肯定的“右玉精神”。近三年以来,右玉县依托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叫响了“四季之旅”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2012年到2021年,右玉县从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一跃成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右玉县的“飞跃”,得益于山西省贯彻落实《规划》的强力续航——集中连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按照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要求,山西省强化顶层设计、市县政府协调,整合各类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资金,集中连片推进生态建设。永和县以水保重点工程为平台,实施坡沟梁峁塬综合治理,建成3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大同、朔州各县区将京津风沙源等水保重点项目与当地生态治理相结合,建成13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万亩以上生态防护工程;阳高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继承和弘扬“大泉山”精神,实现“生态环境从劣到优、农村农民从穷到富、发展质量从低到高”三个飞跃,2021年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三年来,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版图上,规模大、效果好的水土保持示范区被一一点亮,联结成醒目、绚丽的生态蓝绿网。

一个目标,多维支撑。“在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上,要强手段。”“要解决好‘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问题。”三年来,围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专项整治,山西省在专题推进会上年年“划重点”,持续提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依据,山西省建管并重,在坚持不懈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持续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对全省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开展全覆盖检查,是山西省多年以来的监督常态。2020年,山西省启动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6类违规问题,共2012个生产建设项目建立台账、限期整改、集中整治,积极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省、市、县水利部门合力开展工程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实行全过程监管。

三年来,山西省逐步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研究制定了《山西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省淤地坝建设管理专项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动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常态监管。山西省运用遥感影像、无人机等手段提升监管效果,2019年至2021年连续开展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复核扰动图斑3.35万个,处置违法违规问题1.12万个。三年来,山西省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地方标准,探索淤地坝实时监控和度汛推演、“数字化”小流域,加快智慧水保建设,提升监管效能、治理水平和监测质量。

一方水土,多元守护。高质量发展,严考核护航,全社会推动……一见倾心的美好生态背后,是一群人、几代人在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中的接续努力,久久为功。

山西省不断健全考核机制,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省政府“13710”督办系统重点督办,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纳入全省河长制考核指标,压实责任,层层抓落实。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投融资和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山西省水利水保专业队组建管理办法》《关于扶持发展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方案》等政策办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吸引实力强的公司企业等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021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清洁能源、生态产业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协作模式。2022年3月,山西省水利厅“牵手”省检察院,联合开展“打击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专项行动,并将该专项行动列入省纪委监委巩固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水土保持监管与司法、纪检紧密结合,部门间密切联动,遥感监管发现的2092个项目违法违规问题,将在年内得到全面整治。水土保持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

协同推进大治理 描绘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绿色回来了!”

黄土高原上,绿色曾是山西最缺失的颜色。如今的山西,蓝绿交织,生机盎然。巨大转变映照出的,是山西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丰硕成果,饱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毅与“不负人民期盼”的允诺。

从养护绿水青山,到转化绿水青山,再到共享绿水青山。绿色,正在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和鲜明底色。

山西位于黄河流域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是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太行山在东,吕梁山在西,两山夹一谷,谷间串联五大盆地。险要的地理位置、严峻的自然条件,没有阻挡山西防治水土流失、改善脆弱生态环境的坚定步履。

近年来,山西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实施精准治理,增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逐步改变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创造“绿色奇迹”,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高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的7.03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23万平方公里,减幅17.5%。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实现“双下降”。山西省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2016—2020年度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围绕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两项重点工程,山西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沟滩地治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21年,改造坡耕地近17万亩,新建淤地坝56座,2022年还将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7万多亩、新建淤地坝78座。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水保工程。确保淤地坝安全运用,山西省一直牢牢守住这条安全底线。

山西省现有各类淤地坝1.8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2014座。财政倾斜、制度支撑、科技助力……山西省统筹兼顾,确保建好、守好淤地坝。从2018年起,山西将大中型淤地坝管护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淤地坝管护经费从每年500万元逐步提高到约1200万元,专项用于淤地坝汛期维修养护、安全运用培训和防汛演练。同时,将淤地坝列入整体防汛体系,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岗位责任制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探索淤地坝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开展试点小流域内淤地坝安全运用信息采集、录入等工作,并筹备开展后续遥感影像获取、降雨监测设备安装等工作。

山西省在黄河中游右岸的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等9条主要支流,加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实施粗泥沙拦沙工程,配套建设坡面水土保持措施,构建拦截入黄河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减少黄河下游粗泥沙淤积。

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山西省实施淤地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因地制宜营造沙棘林。金黄色的沙棘小果,“赶走”黄河泥沙,带来产业兴旺,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群众绽放灿烂笑颜。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初冬的一缕晨光照进山西汾河湿地公园,树影摇曳,草青鹭鸣;芦芽山风景区,森谷幽涧,薄雾弥漫;历山黑龙潭,瀑布飞流,白浪叠涌……灵动的山水画卷渐次展开,由“表”及“里”浸润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底色。定睛细看,梁峁坡洼里藏着的“金点子”,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山西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脱贫地区倾斜资金和项目,发展连翘、山地核桃、翅果油树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山地水保经济植物,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农民参与,增加劳务收入……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曾经“风沙肆虐”的高阳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范围从大泉山流域扩展到全县“三山五河”,打造50公里杏树经济林带,实现“人均一亩杏、脱贫拔穷根”。

位于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隰县,沟坝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形成了以高效生态农业坝系种植为主的多产业开发格局,特色果业蓬勃兴起,玉露香梨成为市场“宠儿”。一颗梨,让隰县农民走出了贫困。

芮城县中夭花椒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经过20多年持续大规模治理,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1.2万余亩,全县年产干椒500万公斤,产值达3亿余元。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山西省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思路由“要面积”向“要效益”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永和县走出了“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路子,以水保重点工程为依托,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坡沟梁峁塬综合治理,打造白家崖、安乐沟、赵家沟等精品小流域治理工程,建成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县生态面貌、乡村风貌明显改善,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

领悟新精神,注入新力量,启航新征程。山西省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含绿量”“含金量”。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里,山西省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奋进、再攀高,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服务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更大成效,奋力书写新阶段山西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1月16日  第5203期  第三版(专题)


责编: 孔小敏       202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