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认清形势 加快步伐推进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裴 群
2004年11月22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刚才,李英明厅长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做好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20多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初具规模。2001年,省水利厅机关建设了具有320对信息点的局域网,采用了内外网双布线和双网络设备,客户机采用隔离卡双硬盘引导系统,内网与因特网实现了物理隔离,外网与因特网实现了逻辑隔离。该网络建设实现了和原防汛计算机网络的有机整合,通过卫星、拨号网或因特网与水利厅外网连接,可采集、处理全省的水雨情信息,并通过X.25专线实现全国水情计算机传输。目前,在厅局域网上运行的还有山西水利政府网站、厅机关电子办公系统、省财政专项支付系统和与省政府网络连接的文件传输系统等。
    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省漳泽水库管理局等厅直单位,运城、临汾等7个市水利(水务)局建成了局域网,还有4个市的计算机网络将在年底之前建成。各单位可通过因特网访问水利厅网站,相互收发电子邮件。省水文局的网络通过X.25与各市水文分局连接,实现了与9个市水文分局的水情信息的数据传输。水文局水情传输计算机网络目前已经与水利部、流域机构、邻近省市水文局和各水文分局等16个单位实现了网络互连,实现了水情信息数据传输。
    二是防汛无线通信网建设基本完成。目前全省防汛通信形成了以省、市、县为中心的三级通信网络。一级网(省-市)主要以短波通信为主;二级网(市-县)为短波、超短波通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全省64座大中型水库有60座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119个县(市、区)中有79个县(市、区)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三级网(县以下)的建设中仅对部分防汛任务较大的县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多年来,该网络在基层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水雨情测报系统建设成绩突出。目前,全省报汛站有281处,其中:中央报汛站84处,建成覆盖全省11个市的水文无线通讯网络,建成超短波分台30处,短波分台30处。我省七座大型水库,已经有汾河、漳泽、关河、后湾、册田、汾河二库六座水库建立了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文峪河水库的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也基本完成。水雨情信息处理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山西项目建设。根据水利部项目办的安排部署,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项目的建设工作。省厅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编制了《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2003年改造了省防汛办的防汛值班会商室,将原来分散的卫星云图、水情信息系统和抗旱信息系统等集中到一起,开通了部分市防汛办的可视电话,方便了防汛值班和会商使用。今年又安装了DLP大屏幕投影设备;连接了网通公司提供的2M数字电路,为实现全国省级防汛实时会商创造了条件。通过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对省防汛办机房进行了改造和设备更新,为建立省级防汛水情中心和工情中心奠定了硬件基础。目前,该项工程已通过了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2、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运城市夹马口灌区利用先进科学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节水灌溉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农户查询系统,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使整个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两化”管理。并为灌区所有农户建立了用水档案和水费帐目,使整个管理从泵站到农户达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2003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之后,又建立了微波通讯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远程信息采集、数字语音、视频图像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3、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我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已存数据300M,并通过水利部验收。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我省水保局也有多年应用,RS在水保监测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较多;GIS主要用于水保项目规划设计的统计查询工作,基本建成满足于水保规划设计的局部水利空间数据库;GPS主要用于水保监测和规划设计工作。2000年成立了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启动了监测项目。2001年—2003年以省监测中心建设为主,同时开展了忻州、吕梁、临汾、大同、太原等站点组建。
    4、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我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有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用水统计数据库系统、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地下水监测站网有基本监测井753眼(专用井123眼,普通井630眼;其中水温井55眼),统测井2650眼,开采量监测井80眼。
    5、水利网站建设。2001年,我厅建立了域名为WWW.SXWATER.GOV.CN的水利厅因特网站,通过网通2M宽带网开通了因特网访问和电子邮件功能。两年来,厅水利信息中心对网站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为15个处室、5个厅直单位设计了主页,并充实内容,做好了网站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实现了与“水利部网”、“山西省人民政府网”、“中国水利网”等网站的双向链接,与各大流域机构、兄弟省市水利厅局、水利院校等也实现了链接。一个涵盖从中央到地方的水利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同时,建立了全省水利信息资源网,完善了信息采编、报送、审查制度,增加了专职人员,遇重大水事活动派员进行信息采编,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截止2004年10月底共收集信息4000多条,发布2600余条,“山西水利网”月点击率达到1600次左右。
    临汾、吕梁、运城等市水利(水务)局,省水资办、省水利设计院等单位均已建成有独立域名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访问。这些网站在增强水利宣传、增加政务透明、增进信息沟通、提高办公效率、促进水利发展、优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已逐步成为水利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水利厅机关内部办公软件通过近一年的测试和修改,现也已开始试运行。
    6、水利规划管理和勘测设计信息化建设。我省水利规划设计信息化发展较快,现有计算机设备280余台,有效软件60余个,局域网已投入应用,网络节点410个。95%的专业及管理人员都能用计算机完成本职工作,水利工程CAD出图率达到100%。
   (三)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逐步完善
    一是组织机构情况。为了加强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厅成立了由副厅长担任组长的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厅机关有关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成员。领导小组成立后,很多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问题,都要通过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解决,使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能够协调一致,各项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2002年6月,在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了山西省水利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及水利厅公众信息网站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省水利信息中心在我省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规划等方面已开展多项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2002年,按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的精神,我厅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完成了《山西省水利信息化规划(讨论稿)》的编制,并下发到市水利局和厅直有关单位。对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
   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精神,结合《山西省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开展了《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讨论稿已经编写完毕,此次提交大会讨论,征求修改意见。希望大家认真审阅、各抒己见,会后把修改意见及时反馈到厅信息化领导组办公室,为明年正式编制规划打好基础。
    三是人员培训工作逐步展开。我省水利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已经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既熟悉水利业务,又精通信息化相关专业,是今后水利政务信息化主要依靠的力量。目前,我省水利系统大部分职工已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满足日常办公的需要。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近几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仍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差距。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水利信息化建设没有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致使本部门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
    2、资金渠道不畅。水利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初期建设费用大,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正常的资金来源渠道,许多急需办的事,因为资金难以筹措,只好暂时搁置。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从全省情况来看,虽然我们在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利信息采集和传输,传统的手段多,现代化的手段少,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有些信息采集点分布不足,例如墒情采集,在水文信息采集方面也存在一些盲区。二是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大落后,虽然建设了全省水文基础数据库,但在应用开发方面还很不足。涉及水利信息化全局的水利工程数据库、水利空间背景数据库、水利行政资源基本数据库等公用数据库建设还是空白。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范已颁布多年,但我省的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这相当于水利工程没有身份证号,影响了水利工程数据库的建设。另外,防汛抗旱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等专用数据库建设还很不完善甚至还是空白。
   4、应用系统开发滞后于硬件建设。在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硬件建设是采购型投资,有钱很快就能见效,而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是研发型投资,有钱也不能很快见效,它主要依靠的是人才,依靠的是技术的积累。过去我们也单纯依赖外部力量开发了一些应用系统,但大多数应用效果不太好,用上几年就扔掉了,没有可持续升级的能力。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通过项目研发,把自己的技术骨干培养起来。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这一点。应用软件系统开发既不同于硬件建设,也不同于水利工程建设,要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要尊重软件开发的客观规律,要吸取外地的经验和借助外部的力量,更要重视培养和使用自己现有的专业人才。
   5、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普遍偏低。电子政务是国家机关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政务管理方式,水利工作基本上是社会公益型事业,政府行为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水利电子政务尤其重要。
目前我厅的电子政务主要表现在行政办公电子化和政府网站两个方面。现在,我省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应用普及还处于低水平。特别是在行政办公电子化的应用推广上,大部分仍处于文字处理阶段,有的系统建好了不用或仅是少数几个人用,未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务运行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结合起来。行政办公电子化和改变政务运行方式好比是人的两条腿,一条腿迈出去了,另一条腿不动是无法前进的。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三分技术、七分应用。当然,以往在电子政务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法律障碍,现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了,明确了一些政务行为必须用电子政务的方式实施,电子签名法也通过了,用计算机签字也有了法律效力,电子政务的软件功能也越来越强,这都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水利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联系外界的一个窗口。目前,我们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就厅机关的“山西水利网”来说,还属静态网站,技术含量低,不带数据库,缺乏交互性,难以实现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要筹集资金改造现有网站,不仅是在技术上实现动态网站,而且要考虑实现何种互动的政务功能。
    各市、各厅直单位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站,比较小的单位可制作网页挂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网站上。网站要有专人维护,信息要及时更新。
    6、信息化人才比较缺乏。我省信息技术人才欠缺,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不少市和县甚至连一般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都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原则和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基本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为防汛抗旱指挥、水行政管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为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总的原则是“统一领导、着眼全局,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近期:到2006年,逐步建立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成统一的水利信息公共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公用数据库,实现资源最大程度共享,并完成水利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的建设,在水利部标准化体系下完成我省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工作。结合山西水利信息化工作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为水利现代化事业提供全面服务。
中期:到2010年,全面完成各业务应用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建立高效可靠的信息化保障管理体系,各市和县级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均建设完成,建成覆盖全省的水利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各类水利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全面共享,全省实现水利信息化。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
   1、抓好《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已经正式颁布,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性、框架性、指导性文件。今后,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都要以该规划为依据。会议提供了该规划的电子文档,要求各级主管领导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负责人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精神实质,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今后怎么办。
    明年,我省要在水利信息化思路报告的基础上,完成《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厅有关处室和厅直有关单位一定要积极配合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自己的专业规划中体现信息化建设。各市水利(水务)局虽然没有编制“十一五”水利信息化专项规划的任务,但在“十一五”水利建设规划中,一定要有水利信息化的内容。
    2、贯彻落实《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水利信息化工作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等特点,建设、管理、维护困难。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3、继续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山西项目工程
    目前,《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省里部分配套资金已经到位,应急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其它各项工作已经展开。我们要按照水利部下发的该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部项目办的统一部署,加强项目建设各项管理工作,抓紧完成一期工程的其它任务。并抓紧研究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问题,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发挥预期效益。
    4、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作
    今年9月,水利部下发的《水利部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水政法[2004]401号)中要求:“加快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逐步实现网上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市级以上水利部门都要有自己的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站这个新型的大众媒体,把可以公开的水利政务信息、方针政策、技术知识、水雨情旱情信息在网上发布。并通过技术改造,将水利政府网站从单纯的宣传型,变成可以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换平台,把它办成水利行业政务公开、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努力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
    我省水利电子办公系统,最终目标是将行政办公、工程规划建设管理、防汛抗旱、计划、财务、人事、科技、外事等业务集成为统一的整体,并通过水利信息骨干网互联互通,形成具有科学决策功能的全省综合政务信息系统。今年4月,水利部召开了水利电子政务建设专题座谈会,会议明确了部机关办公网与流域机构办公网之间的互联方案,并通过建设数据交换中心,解决部机关办公网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之间的网上公文等数据交换问题。会议明确,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综合办公系统中的公文等通用软件实行统一开发和推广。同时,公文处理等通用功能部分的开发要考虑到共性和个性,并为各单位进行二次开发留有余地。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项目招标阶段。对于我省的省、市两级水利电子政务应该如何搞,此次会议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提出建议。厅信息化领导组可做一个专题调研来论证这个项目,各市各单位不要各行其是,以免造成系统不兼容、信息难共享的局面。
    5、尽快开展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工作
    水利工程数据库是信息化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目前也是我省的一个空白点,建立该数据库首先需要对我省的水利工程编制基础信息代码,以作为水利工程数据库检索的关键字,编码规则已有部颁标准,北京市水务局已经做过此项工作,我们要借鉴北京市水务局的经验,由厅信息化领导组牵头,组织有关单位抓紧编制。
    6、抓好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培训工作
    目前,我们需要三个层次的水利信息化人才,一是需要对水利信息化理解深刻,能够统揽全局,对水利信息化系统能进行合理规划、系统分析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二是需要对某一方面信息技术精通,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的专家队伍;三是需要大批的、能在自己的业务工作中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普通水利工作者。中组部、人事部和国务院信息办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通知》(组通字〔2003〕1号),要求对广大干部进行电子政务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各单位每年要安排专项培训经费,举办各种层次的水利信息化培训班。
   7、继续做好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工作
    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并做好项目的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
    8、注意水利信息化标准规范的颁布和执行
    标准规范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遵循标准规范也是今后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2003年,水利部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我们专门派人到北京购买此书,这次开会发给有关单位。从该书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涉及的标准很多,大部分还没有制定,有些过时的标准需要重新修订,正式颁布的就要遵照执行。该书不是一般的会议资料,希望有关单位作为技术资料存档,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四)推进我省水利信息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厅里已经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职能部门明确为省水利信息中心,承办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各市、各单位也要明确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与管理,真正做到信息化工作有人建、有人管、有人运行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今后要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抓点带面,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厅机关各有关处室要从各自业务出发,为基层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法规、技术等服务,搞好宏观协调和行业指导。
    2、理顺资金投入渠道,多方筹资
    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又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各级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一是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争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项目,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二是要坚持工程带动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的立项、设计和资金安排中,同时纳入信息化建设内容,实现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发展。三是发挥信息项目的融资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和国外资助,争取银行投资,筹集一部分建设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工作有序、高效,协调进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是规划、计划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保证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二是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制度,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参与对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防止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三是建立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保证项目的高质量、低成本;四是建立项目检查和验收制度,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制定并颁发适用于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规定和条例。
    4、相互协调,加强合作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障上下左右行业内外信息的互连互通和共享,就要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属于国家建立的基础数据库,如人口、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地理信息等,我们就要和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加以利用。对于农业、气象、地质等部门,可以考虑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信息交换协议。另外,可以在因特网上收集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我们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本。
    在开发大型信息化应用系统时,除了要加强基础工作、遵循规划和标准规范外,还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交流,既要和信誉好,技术先进的专业公司合作,也要和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理论和成熟的技术。在合作中发挥各方优势,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队伍,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信息化工程,促进我省水利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5、落实制度,确保信息安全
    水利信息安全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信息保密安全意识,各级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一定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安全策略、安全法规、安全标准,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履行检查和督促的职能,完善各项安全保密制度和措施,分等级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同志们,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汪恕诚部长在讲话中提到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李英明厅长在2004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水利系统电子政务进程”,并对我省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经济要发展,必须首先加强“水”这个短项,按照“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腹部盆地突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两翼边山全方位实施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治水方略。要实现山西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广泛地利用信息化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在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下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我们要乘这次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的东风,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水利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加快推进我省的水利信息化进程,为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责编: 魏永平       2006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