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临汾市水利局:治沟筑坝 兴水富民----临汾市淤地坝工程建设经验与做法



    全省实施兴水战略以来,我们按照省厅的总体部署,抓住机遇,出台政策,细化分工,落实资金,落实责任,全力推动六大兴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淤地坝工程建设中,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沟、坝、滩联合治理,山、水、人和谐相融,坝、田、林全面推进,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新路子。

    一、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是搞好淤地坝建设的首要前提

    临汾是我省管辖县市最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市之一,全市有1公里以上的沟道9008条,水土流失面积143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9%,年均输入黄河泥沙达9000多万吨。近年来,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淤地坝建设,水利部把淤地坝列为三大亮点工程之一,省里也把淤地坝作为六大兴水工程之一,从政策、规划、投入等各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建设思路,调整措施布局,深化工程内涵,突出工程效益,发展坝系农业,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抓思路创新。我们深入总结淤地坝建设经验,结合构建“和谐水利、民生水利”这一时代新要求,解决以往打坝淤地时间长、效果慢的弊病,大力开展坝滩联合治理,治沟、打坝、整滩、修梯田同步实施,大大增加了耕地数量,让群众在短期内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思路决定出路,坝滩联治为淤地坝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山区改善生态环境、快速发展农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二是抓规划部署。市政府把淤地坝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行县、乡、村党政一把手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同时把淤地坝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主要内容,每年在全市水利工作会和年中的水利促进会上,都要进行安排部署,加大了淤地坝工程建设力度,提高了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抓宣传引导。狠抓了三个突出。即:突出经常性。做到报纸常有文字、电视常有图像、广播常有声音,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作用;突出典型。通过树立汾西县康和沟、永和县西峪沟、隰县卫家峪、乡宁西廒沟等水保治理典型,带动淤地坝工程上规模、出精品;突出多样性。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引导,激发干部群众大搞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热情。

    二、创新机制,增加投入,是搞好淤地坝建设的关键措施

    我们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实行了国家、集体、群众多渠道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投入问题。

    一是建立政策调动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的建设热情。如我市规定:新建成的坝滩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市水利局每年为每座新建骨干坝补助坝库区整治资金5000元。实施兴水战略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亿元,新建骨干坝88座,新建中小型淤地坝183座,新增和改善坝滩地近3万亩。

    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水利水保建设、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国土整治、扶贫等各种资金集中用于淤地坝工程建设,提升了农、林、水工程的综合效益。乡宁县在西廒沟治理上,组织水利部门打坝、国土资源造地、开发部门修路和产业配套,县财政投资衔接,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建成骨干坝3座、中小型淤地坝20座、新整滩地1250亩并配套水利设施,现已具备了发展高效农业的基本条件。

    三是建立坝系农业补偿机制。对一些有地下资源的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实行矿产品税费统征,定额上交补偿资金,近年来,全市共征收坝系建设补偿资金2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淤地坝工程建设。

    四是建立大户带动机制。我们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农民群众通过拍卖、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打坝造地。近年来,我市已有500余家社会力量投入闲散资金2亿元以上,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0余万亩。经过积极扶持,我市涌现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全省小流域治理状元”等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水保治理典型,这些大户的成功经验使当地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牵动了一大批农民投入水保生态建设。

    三、创新模式,狠抓建管,是搞好淤地坝建设的根本所在

    多年来,我市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工程建管新模式,即:工程实施坚持“四制”,质量安全严把“四关”,工程管护落实“一田三专”。

    工程实施坚持“四制”。一是坚持项目法人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项目部,明确职责、任务与目标,负责工程日常管理。二是坚持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中,每一处都建立招标工作组,制定有关招投标文件,按规定举行公开招投标。三是坚持工程监理制。全市建设的所有淤地坝工程,全部有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最大限度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四是坚持资金报账制。开工时预付工程费30%作为启动资金,施工中间根据施工进度和监理人员确认的工程量分季度报账。

    质量安全严把“四关”一是严把质量监督关。我市成立了水利项目质量监督站,各县配备了45名专职质量监督员及85台(套)质量监测仪器,从开工到竣工,对工程质量进行了全程监督。二是严把分级责任关。各县都实行了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和技术人员技术承包责任制,明确规定项目法人对工程负全责,各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并将工程质量责任与工资、奖金发放挂钩兑现。三是严把质量验收关。所有淤地坝隐蔽工程,一律由市水利局和监理工程师共同验收,颁发验收合格证。没有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的,一律不准进行下一环节的工程建设。四是严把工程安全关。坚持常年不定期对全市淤地坝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停拨或缓拨工程款;拒不整改的,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工程管护坚持“一田三专”。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使用、谁管理”等原则,大力推行“以护坝田为龙头,强化专项资金、专项管理、专业队伍”的“一田三专”的管理模式,逐坝明晰产权和管理受益主体,使淤地坝建设管理步入了“以田养坝、自我维护、自我滚动、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乡宁县西廒沟坝系工程建设护坝田150亩,由农民承包经营,年回收资金1.2万元,初步解决了流域内3座骨干坝和20座中小型坝的管护资金问题。吉县成立了以流域或村组为单位的淤地坝管委会,协调解决坝系租赁、承包事宜。目前,全市所有骨干坝100%落实了“护坝田”制度,中型淤地坝中有60%落实了“护坝田”制度,共聘用淤地坝管护人员220名,筹集专项维护资金80万元。

    四、注重效益,改善民生,是搞好淤地坝建设的最终目标

    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工程建设,实施坝滩联治,充分发挥其拦沙、防洪、蓄水、灌溉、淤地等综合功能,既是减少入黄泥沙、营造良田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打造水利风景区的有效措施。如我市吉县柳沟坝系,总面积77.2平方公里,共建设淤地坝177座,累计拦泥875万立方米,造地1500亩,年径流量减少56%,年侵蚀量减少72%,年产粮食120万公斤。淤地坝工程既稳定解决山区群众吃饭问题,也为山区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以隰县路家峪流域为例,共建设淤地坝48座,修造坝滩地610亩,人均0.5亩。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群众开始在垣面大面积种植果树,并把原先种植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目前,流域内农、林、牧、副各业产值比例由78.5%、13.4%、2.1%、6%,调整为目前的52.8%、33%、6.2%、8%;人均纯收入由16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元。

    近两年,随着坝滩联治工程的深入实践,淤地坝工程的综合效益更加突出,其内涵已经延伸成为防洪坝、拦沙坝、淤地坝、调产坝、交通坝、园林坝的总称。如永和县西峪沟通过实施坝滩联治工程,使流域内的垣、坡、沟、川得到同时治理,形成了“山顶林果带帽,山坡松柏缠腰、山脚拦沙蓄水、滩地高产玉米,水面养鱼放鸭”的立体开发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骨干坝2座,中小型淤地坝22座,垫滩造地340亩,垣面发展经济林800亩,坡面营造水保林3500亩,路旁栽植风景林1600株,当地村民人均增加坝滩地1.7亩,人均增加粮食收入1200元以上,昔日的荒滩烂沟已经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目前,临汾每年可建设、完善、配套坝滩联治工程10处,新建淤地坝100余座,新增坝滩地5000余亩,增产粮食400余万公斤。去年10月,全省坝滩联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推广坝滩联治建设新模式。

    我市以水土保持淤地坝为重点的兴水工程建设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市的成绩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深知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抢抓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历史机遇,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精神,抓好工作亮点,突出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形成工作特点,做好“水”这篇惠及全市人民、荫及子孙后代大文章,推动临汾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图:魏永平 :厅办

责编: 魏永平       2009年03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