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润泽三晋写新篇 山西省实施兴水战略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站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开展水利建设,基本上保证了各个时期全省工业、农业和群众生活用水,保证了60年来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和谐社会对水利提出的更高要求,旧的治水思路已远远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2007年以来,山西省全面调整治水思路,启动实施了以六大水利工程为重要内容的兴水战略,全省水利建设掀起新的高潮。

    山西省委、省政府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山西水问题,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全面规划,作出实施兴水战略重大决策

    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约优先的原则,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山西视察时强调:“山西最大的制约因素在水,要研究长期解决水资源贫乏的治本之策,把水利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了给省委、省政府调整治水思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山西省水利系统迅速开展全省水资源大普查。2006年4月25日,山西省水利厅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由20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参加的水利大调研活动。7月初,省水利厅组织近300名水利专家技术人员,以第二次全省水资源评价成果为基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省分区水资源规划配置工作,初步提出了今后10年解决各分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2006年7月至11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赴全省各地对水资源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经过广泛深入调研,省委书记张宝顺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源与节约并重,生产与生活并重,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并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的重要指示,并指出“我们今天多用‘一盆’地表水,就会为后人多留下‘一盆’地下水”。11月22日至24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办公室联合主办,山西省水利厅承办的“山西水资源管理及灌溉现代化国际论坛”在太原、运城两地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山西水资源,研究探讨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及山西农业灌溉现代化发展方向。

    2007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策。3月29日,山西省实施兴水战略动员会隆重召开,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应急水源、农田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淤地坝、城乡节水、水源地及地下水保护等六大水利工程全面启动。山西省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方向为,在丰水年和正常年份,主要使用地表水,科学有效地涵养地下水,使地下水储量逐步得以恢复;在特殊干旱年份,如果地表水供给不足,由地下水予以补充。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好涉及国计民生和服务新基地、新山西建设的供水保障问题

    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水供水能力,改变不合理用水结构,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兴水战略的核心和重点。

    供水,关系国计民生。首先,水源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主要设施。山西省山地多,平川少,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如果没有水源工程调蓄,经济社会用水就无法保证。预计今后10年,全省用水总量将比现状增加10亿立方米,达到70亿立方米。其次,建设应急水源工程是实现转型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迫切需要。山西省要培育壮大煤化工、新型材料等新的支柱产业,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供水保障是前提之一。第三,建设应急水源工程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全省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200万亩左右。在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又严重超采的情况下,如遇特大旱灾,特别是遭遇类似清代光绪年间的大旱,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水利要保障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兴水战略实施以来,本着“兼顾下游、维系生态、合理开发,将地表水取用量控制在40%以下”的原则,通过规划建设35项应急水源工程,加上已建成的张峰水库和横泉水库,修复改造一批病险水库,使地表水由现在的20亿立方米增加到40亿立方米,地下水由现状的40亿立方米减少到30亿立方米,加上引黄水,基本满足全省今后10年预计的70亿立方米用水需求,以此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并使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已达到上千米的不合理用水结构趋于合理。截至目前,山西省35项应急水源工程已开工30项。

    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强民生水利建设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防汛抗洪关系人民生命安危,饮水安全关系身心健康,农田灌溉关系粮食安全,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一是紧紧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目标,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明两年解决49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为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空白,山西省水利厅近期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逐村调查工程建设与资金落实情况。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已有2100余处工程竣工、150万人受益。

    二是突出解决好水库防洪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降等一批、报废一批、除险加固一批”的思路,山西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彻底消除全省水库安全隐患,全面完成好中央规划内的100座病险水库改造和自行安排的387座水库任务;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起安全、高效、可靠的水库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全省防洪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围绕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力落实电价补贴政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灌区节水改造,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实现全省农村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目前,全省十大灌区改造和六大泵站更新配套正在稳步推进,对农业灌溉电价实施补贴的政策已颁布实施,水利支农惠农的各项机制正在逐步趋于完善。

    四是抓好水保淤地坝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山西省黄土高原泥沙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全力实施淤地坝工程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省内黄土高原丘陵区新建一批淤地坝,使西山地区农民人均增加3分以上旱涝保收的沟坝地,同时带动退耕还林还草,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是突出抓好在建工程移民安置和移民后期扶持,努力从根本上解除移民的后顾之忧。在认真落实好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扶政策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解决好事关移民民生问题的饮水、造地和农田灌溉三大任务上,确保库区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保和谐”。

    坚持人水和谐,全力实施地下水监控、岩溶大泉保护、汾河清水复流、水资源节约保护四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解决好涉及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生态屏障问题

    多年来,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有2/3依靠地下水,部分水井深度已超过千米,母亲河汾河常年断流且污染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今后,山西省将重点实施四大生态修复工程。

    一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水井普查的基础上,主要以数字水利中心为依托,在全省建立地下水资源监控网络。监测体系直接到省,控制体系直接到县,依据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相应调整水权指标,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目前,数字水利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二是加强岩溶大泉保护。对地下水丰富的19处岩溶大泉设立保护区,严禁在保护区采煤、开矿和一切危害地下水资源的活动。重点通过加大征收地下水水资源费力度等经济手段,促进增加地表水的使用量,遏制地下水超采,力争3-5年实现岩溶大泉和主要河流原有水量有所增加。

    三是实施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以汾河干流河道整治为主线,以水权制度为核心,以水资源实时监控、优化配置为重点,改革现在用水户分段管河的现状,实施定量配水、节约用水。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位止降返升,千古名泉得以复流,母亲河汾河实现长流常清。

    四是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广清徐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及时实施应急供水和生态补水,确保重点地区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作者:渠性英  王洪斌  蔡媛媛)

责编: 魏永平       2009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