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四川省水利厅:创新"四位一体"建管机制 推动四川小型农田水利大发展



四川省水利厅代表发言
  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多灾之省。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年来,在水利部的鼎力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超常努力、化危为机、共克时艰,大规模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十一五"农村水利实现新突破
  (一)主要成效
  一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909 万灾区群众饮水困难得以解决,2069座震损水库得以整治,13753处小微型水利工程、4788.49km中小型灌区渠道得以修复,维护了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有力地支撑了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民生水利工程得到空前发展。累计解决了1608.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了17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通过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项目,新增有效灌面172万亩,发展节水灌面245万亩,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完善的农村水利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我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全面加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3540个,管理灌溉面积1071.74万亩;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总结提炼出的"四位一体"建设管理新机制得到回良玉副总理和陈雷部长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10年,四川省农田水利局获水利部"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先进集体"。
  (二)基本经验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四川农村水利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归根结底在于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注重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备受四川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都将农村水利摆到了更高更重的位置。省及市县各级在有限财力下,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支持力度,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水利的比重不断提高,农村水利投资总量取得重大突破,投资强度显著增加,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对促进农村水利项目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做到科学规划。我们重点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按照"十一五"总体要求,制订完善了涉及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整治、灌区配套节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防旱抗旱等一大批专业规划。以规划为重要指导,一批事关粮食生产安全、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推动了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在抓好重点项目、布局重点区域的同时,注重兼顾丘陵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水库淹没区等特殊区域,深入开展富民安康、牧民定居行动等,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提升了农村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三是坚持机制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我省努力遵循农田水利的发展规律,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着力破解农村水利"建"难、"管"难等突出问题。参与式方法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构建了与群众有效沟通的途径;"1+3 "农建投入机制的确立,使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分配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使得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总结提炼出的"四位一体"建设管理新机制,即:"竞争立项,集中投入"的投资机制、"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建设机制、"产权明晰、权责一致"的管护机制,"用明白水,交放心钱"的水价机制,有力破解了农田水利"建"难、"管"难等突出问题,实现了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建设体制改革同步突围。四是坚持试点示范,强化规模效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突出重点、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各计其功"原则,选择发展后劲大、政府积极性高、群众愿望迫切的地方,积极推进项目资金整合,着力打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示范片、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示范片、现化化灌区示范片等,农村水利资金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逐渐显现。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差距。已成水利工程总体上标准低,布局不尽合理;灌区配套不足,已成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尚不能满足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及其增长的需求;山丘区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抗旱能力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全省灌溉水利用率仅40%左右。二是农村水利投入与建设需求有差距。我省大部分市县财政较困难,对农村水利的投入有限。一些县前期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经费不足,影响了前期工作的进度、深度和质量。一些地方组织发动农民兴修水利的机制不活、办法不多,农村水利建设规模和声势不大。三是农村水利改革与科学发展要求有差距。市县水管体制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化,部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经费无保障,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二、"十二五"农村水利谋求新发展
  "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治水新思路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一号文件"对水利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加突出了农村水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大力实施"1364"工程,谋求四川农村水利实现全面跨越。
  "1"--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牢牢把握"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这条主线,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夯实基础。
  "3"--着力深化"三项改革"。一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继续推广"先改后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建设新机制,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奖补机制,调动农民自主投入办水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建设渠道、堰塘、机电井、小型提(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二是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等形式进行自主管理、自主监督。三是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争取各地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6"--不断创新"六化机制"。一是一体化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搭建良好的资金整合平台,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实现农村水利由"单打独斗"向全域水利、立体水利转变。二是区域化布局。根据各地水资源数量、水资源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确定适合平原、丘陵、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高原等不同区域农村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主攻方向。三是规模化建设。由过去的"普遍支持"、"零星投资"转变为"重点支持"、"规模投资",做到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重点打造、整村整乡推进。四是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加大行业监管,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水利的现代化。五是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农村水利服务领域,加速农村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六是生态化发展。加大农村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实现"人水和谐"。
  "4"--奋力推进"四大民生"。一是农村饮水安全。按照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原则,全力推动农村供水向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基本解决我省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通过集中投入、连续投入、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努力实现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开展渠系配套、节水灌溉、泵站更新改造、牧区水利和现代化灌区试点,努力新增有效灌面和发展节水灌面。四是农村水环境治理。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17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并通过实施"清水工程",2013年前使全省水库全面实现水质按功能达标。

 

责编: 魏永平       2011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