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重庆市水利局:立足服务民生 强化机制创新 推进重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快速发展



重庆市水利局代表发言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连续遭受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市委、市政府在大灾之后大反思,痛下决心,作出了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十一五"期间高达300亿元的水利投资计划,提出了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2009年全面实现病险水库整治销号、2012年基本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三大任务。五年来,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创新机制,增添措施,全面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水利投资84.35亿元,相当于"十五"期的4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953万人,完成病险水库整治2200余座,新建小微型水源工程5.67万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4亿m3。
  一、全市"十一五"农村水利工作成效
  (一)统筹城乡饮水安全建设,加快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整乡推进、效益优先" 和"集中供水为主"的原则,以重点集镇、新农村示范村为重点,突出建设标准化、融资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管理专业化"四化特色",广泛推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累计投入城乡饮水安全建设资金近50.58亿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67521处,新增供水能力78万t/d;解决了953万农村人口、302万城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创造了全国知名的"重庆速度"。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的持续加快发展,为全市正在实施的"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强化粮食安全用水保障
  加快推进龙溪河、万州等8个大型灌区和跳石、金塘、红岩嘴等3个大型泵站建设,完成整治及防渗渠道1028km,新建、整治渠系建筑物2549座,衬砌渠道574km。围绕粮食主产区和烤烟、蔬菜、柑橘等产业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推进2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市水利化程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0万亩,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进一步创新三项机制,增强农村水利发展的活力
  一是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出台了支持水利建设的一系列特殊政策,采取政府投入、财政信用贷款、土地储备、收费权质押、盘活存量优良资产等多种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十一五"期间,全市落实市、区县两级财政预算资金20亿元,财政信用贷款100亿元,市水利投资集团融资58亿元,市烟草部门投资9亿元建设烟水配套工程。二是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政府投入项目"竞标"制度,对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落实较好的区县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严格实行"三公示"制度,依托市和区县主要媒休,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构成、建设工期、质量要求、行政和技术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内容,在工程开工前和竣工验收前进行两次公示,对违纪违规查处情况进行公示。下放项目审批管理权,将城乡饮水安全项目的规划、审批、验收权全部下放给区县,简化项目报批程序。三是创新奖惩激励机制。市政府出台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奖励政策,鼓励各区县在投资计划下达前,不等不靠,先行筹措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市级按规定给予补助。对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区县,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对任务完成好、质量标准高的,增加下一年度项目计划。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扣减或暂停安排下一年度的政府投资。
  (四)完善目标责任制,确保水利建设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市政府与区县签订了"十一五"水利任期目标责任书,以及城乡饮水安全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水源工程单项目标责任书,分年度进行督查考评。同时,市委、市政府将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对区县党政班子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开展"禹王杯"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市政府设立2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奖励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市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欠账多、底子薄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主要表现在:
  (1)农田水利仍然是基础设施中的"短板"。全市60%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75%的中小灌区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损毁严重,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管理滞后。
  (2)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农民用水户协会运作不规范、管理能力不足、缺乏经费保障等,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小(2)型以下无法经营或经营收支不平衡的公益性工程,多数无人管理。
  (3)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大部分由受益村社内部自行调剂,采取"只占不征"的办法。农村饮水工程执行工业用电电价或者生活用电电价,造成了供水工程"建设容易,运行困难",老百姓"用不起"。农村供水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增大了供水企业运行成本。农业灌溉水费收取难度大,影响灌区良性运行。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调整政策,进一步从政策上、体制上给予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更多的投入。二是建议调整水利投资方向和重点,在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投入的同时,将投资重点投向水库渠系配套、中小灌区末级渠系和农村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建设。三是建议对国家补助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结合项目"竞标",优先支持积极性高的地方、业主提前实施项目,完善定额补助相关政策。四是研究制定小农水、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财政补贴以及工程用电电价、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十二五"农村水利工作思路和2011年的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一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提高农业抗御灾害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工作打算
  (1)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建设。继续实施"整乡镇推进"、"集中供水优先"战略,力争到2011年提前解决规划内剩余的17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高标准完成200个集镇水厂建设,2013-2015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开展运行管理基金试点工作,加强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严格水质达标验收制度,执行水质达标"一票否决制", 力争全市集中供水工程出厂水质合格率达80%。
  (2)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结合产业、集中连片"的思路,全面推行"先建后补"、"一事一议"机制,加快推进2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争新增一批重点县。结合重点县建设,提前做好"五小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3)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围绕着力打造"节水型、生态型、高效型、信息型"现代化灌区的要求,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抓好8个在建大型灌区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底前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抗御旱涝灾害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4)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结合灌区"两改一提高",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和水价机制。

责编: 魏永平       2011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