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山东省水利厅: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 建设现代新型农村水利



山东省水利厅代表发言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紧缺、旱涝灾害频发的省份。做好农村水利工作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关键。我省按照建设现代农村水利的要求,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水利投资 512.6亿元,比"十五"增长了44%,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323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295万亩,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90万亩,为有效应对严重旱涝灾害威胁、连续8年夺取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着力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规范化管理,农村水利工作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一直长期存在。2005年,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对农村饮水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我省有2928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同年,结合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村村通自来水的重大决策。在实施中,我省将饮水安全和提高自来水的普及率紧密结合,全面完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0%,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确定了一条发展思路
  确定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运作思路。这条发展思路突出了规模、质量和机制三个重点,确保了工程长效运行和农民长期饮用安全水两个目标。通过实践证明,这条发展思路是正确的,被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广泛接受,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规模化发展
  以优质水源为依托,在水质达标、水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尽量扩大单个工程和单个供水企业的供水规模和覆盖范围,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联片供水。2005年以来,全省建成万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957处,覆盖人口占到已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1%,有62个县已经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同源同质、城乡一体、全县联网的供水格局,规模化已经成为我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主要形式。
  (三)重视水源水质,确保供水安全
  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通过修建和利用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作为水源,修建大型水厂,实行城乡集中统一供水。全省已有112座平原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在山区和山前平原区,以流域为单元建设供水网络,集中统一供水。在城镇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供水管网和设施向周围辐射,扩大工程的供水规模。通过解决水源水质来保证供水水质,同时加强对供水水质的监测和水源地的保护,划定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确保水质安全稳定。
  (四)坚持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将提高工程标准质量作为工程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基础。严格实行"四制"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和材料的质量;严格按程序进行验收,不合格工程坚决不允许投入运行,全省新建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提高工程现代化水平,新建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工程运行自动化、数据采集信息化、工程管理智能化。
  (五)切实加强农村供水管理工作
  为保证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将强化管理作为确保饮水安全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对工程规划、建设、管理作了全面的规定。目前,全省所有市县配套出台了细则、成立了专管机构、建立了维修基金、编制完成应急预案。
  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自国家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来,共安排我省重点县建设48个。我省又将12个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用于小农水设施建设,按照重点县建设的管理办法进行建设和管理,至此我省小农水重点县的数量达到60个。截至目前所有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完成投资24.3亿元。重点县建设在今年我省抗击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积极探索明确了一条发展思路
  探索明确了"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在规划和建设中坚持系统化、规模化,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指导,积极整合各方资金,对项目区内农田进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两年共整合资金25.5亿元,建设的项目连片面积都在8万亩以上;坚持文明式发展,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问题,注重水利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和融入当地的文化;坚持高标准建设,提出了建设"三十年不过时,五十年还能用"的目标,要求全部工程都要按照"四制"管理,成立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技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技术指导,普遍推广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让群众参与到工程质量的监督中来,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二)建立了"竞争立项、考评验收、动态管理"的推动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专家评审、现场打分、公开择优"的程序确定重点县,真正把项目交给想干事、能干事、办成事的县;按照重点县绩效考评办法和验收办法,委托第三方对工程进行考评验收,考评验收结果通报全省,抄送当地党委政府;将考评验收结果作为安排资金和项目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坚决淘汰,有效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建立农民自主管理的农业用水长效机制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用水户协会、水价改革"三位一体"的建管模式。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征求用水户的意见,让农民参与规划;项目建设中同步成立和落实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让农民参与建设与监督;建成后产权移交给用水户,让农民自主使用和管理管护。
  三、节水灌溉工作再上新台阶
  立足干旱缺水实际,始终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十一五"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全省70%的灌溉面积都配套了节水工程设施,节水效益显著,亩均灌溉定额下降到200 m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6,水分生产率提高到1.5kg,年新增节水能力30亿m3。在全省农田灌溉总面积、农业总产量和总产值稳定增加的情况下,连续7年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
  (一)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大力实施节水战略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我省50处大型灌区全面启动节水改造,完成投资35.67亿元。工作中,着力打造"节水型"灌区,把节水作为灌区改造的核心内容。渠道改造全部采用了土工布防渗和混凝土护砌,衬砌段的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对测水量水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大型灌区普遍实行计量配水到乡镇,通过加强管理,节水效益提高10%。同时结合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小农水重点县、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推进末级渠系改造,年新增节水能力9亿m3。着力打造"生态型"灌区,将生态建设作为灌区改造的重要内容,加大引黄补源力度,地下水位连年上升。在灌区建设范围内搞好绿化美化,力争建一处灌区成一处景观,目前已有16处灌区成为水利风景区。着力打造"现代化"灌区,节水改造时同步建设信息监测系统,对墒情、用水量、配水等指标适时监测。着力打造 "高效型"灌区,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和行风评议,"两费"落实方案全部完成。在引黄灌区全面推行终端水价制,水费收缴率达到88%。
  (二)因地制宜,推行区域化节水模式
  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推广不同的灌溉模式:胶东地区大力发展高标准"三灌"工程,全省已发展喷灌、微灌面积303万亩;鲁西北沿黄平原区,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以库调蓄、节水灌溉"的方针,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系改造,全省渠道防渗灌溉控制面积达到795万亩;井灌区大力发展管道化输水,全省90%的井灌区都实施了管道化灌溉;山丘地区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小水库、小水源工程,发展自压的管道化灌溉模式。目前全省各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5395万亩,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形式多样、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体系。
  (三)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引进
  先后组织开展了24项节水重大课题研究,有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地将射频卡技术应用于井灌区灌溉管理,破解了井灌区的管理难题,节水效果可达15%。自主研发了风力扬水技术,不用电不用油,自动抽水到山头,自流灌溉到地头。先后引进美国雨鸟、以色列耐特菲姆、奥地利保尔等20多个国家的节水产品进行试验和推广,成功引进TDR墒情测报技术、激光控制土地整平技术、土壤固化剂防渗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农业节水的档次和水平。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积极探索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投入、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新路子,有效遏制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标一度下滑的局面,保持了持续向上的好势头,连续3年冬春农建投入过100亿元。2010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总投资146亿元,创历史新高,是2006年的两倍。
  (一)建立了"财政补助引导,农民投资投劳,社会广泛参与"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十一五"各级财政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28亿元,占总投资的64%,且投入占比逐年提高。加大受益农户筹资筹劳力度,2009年省里下发《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的村内水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进行财政奖补,鼓励受益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胶东半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沿黄地区和鲁西南山丘区通过转让水权、沙土资源使用权等方式,盘活水土资源,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
  (二)建立了"规划指导、政府发动、目标考核"的建设机制
  我省每年都组织各市编制冬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10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所有农业县全部编制完成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并通过省市联合审查,成为指导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组织发动,凝聚各方力量,持续不断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会战。沿黄平原区规模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方田;山丘区加紧开展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当家水",提高粮田灌溉保证率。各市普遍把农田水利建设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严格考核,对任务完成较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有力推动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持续开展。
  (三)建立了"产权明晰、制度健全、方式多样"的管理体制
  加快以"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主要内容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十一五"全省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改制小型水利工程19298处,新建工程改制率达到80%,回收资金7亿元;通过个人、户办、联户办、股份制合作等形式新建小型水利工程24314处,筹集资金11亿元;2007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的意见》,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提供了依据。截至目前,我省共发展各类水利联合体、合作社、用水户协会6000余个,年筹集资金4亿多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为抓手,紧紧围绕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坚持走"两化"发展战略和"五化"运作思路,加快推进从提高自来水普及率为主向提高供水质量为主转变,从主要抓工程建设向抓工程规范化管理转变,确保2012年解决规划内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按照"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要求,"十二五"末争取全省80%的县的农田水利"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解决。三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按照"节水型、生态型、技术型、信息型"四位一体模式,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15年完成7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任务,2020年前全面完成灌区改造任务。四是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继续把节水灌溉这一项革命性措施抓实抓好,借助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大力推行先进实用的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使全省农业节水水平再上一个新档次,再有新的发展。

责编: 魏永平       2011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