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江苏科学治水迈向新时代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水利大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江苏洪涝干旱灾害发生几率较高;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可以说,江河湖泊又是江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江苏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治水的新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行流域与区域统筹兼顾、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置综合治理、大中小工程协调推进,完成了从传统水利重工程效益向现代水利重资源管理与保护,到水利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的跨跃发展,为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水害 兴水利 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流域与区域相配套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持续推进淮河治理、太湖治理、长江治理、沿海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长江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淮河下游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太湖基本达到5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从20年提高到50年一遇,海堤达到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防潮标准。13个省辖市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形成,无锡、苏州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其他城市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的标准。

  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基本建成。全省以长江为源头,以大运河、通榆河和望虞河为主要输水线路,以太湖、洪泽湖、骆马湖为主要调蓄水库,已经形成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系统。多年来,三大调水系统年均跨流域调水规模达12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全省用水总量的1/5,最高年份达240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淮北地区、沿海地区资源型缺水和太湖地区水质型缺水等问题。

  综合配套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日臻完善。早在20世纪70年代,江苏就已经建成基本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十六大以来,江苏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利条件、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的部署要求,集中实施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节水改造、山丘区水源工程、水土保持等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网、水库、塘坝、沟渠、泵站、水闸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配套建设,全省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800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800多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82%和69%,居全国之首。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累计解决155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并有效改善650万人饮水条件。

  10年来,依靠不断完善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全省水利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成功应对了若干次流域和区域性重大洪涝灾害和气象干旱的威胁。如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的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2005年“麦莎”和“卡努”两次强台风袭击,2006年苏北特别是里下河地区严重雨涝灾害,2007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的大洪水,2008年滁河流域大洪水,2010年局部地区遭遇特大暴雨,以及今年沂沭泗流域洪水、连云港市强降雨和第9、10、14、15号强台风袭击。2011年上半年,江苏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气象干旱,全省累计调水翻水250多亿立方米,三大调水系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全省粮食“八连增”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工程直接减免灾效益达228亿元。

重资源 强管理 不断创新水利行业发展体系

  积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了《江苏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按行政区总量控制、分行业用水效率管理和主要河湖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制度初步建立。全省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八大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专项行动,省政府为11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命名,在全省1万多所学校、1250万名学生中开展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省水利会同环保、住建等部门推进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2012年底将完成首批18个水源地的达标创建示范,全省已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地36个。全省万元GDP耗水量下降4%的目标超额完成。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确定4个省辖市和8个县(市、区)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试点。

  突出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国完成水功能区划和湖泊保护规划,建立起河湖管理与保护立法体系和水行政执法机制,完成《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地方立法,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水源地规划和保护,建立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退圩(渔)还湖工程,加强了湖泊生态监测预警,科学指导河湖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开展了湖泊生态健康状况评价工作,并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公布了全省主要河湖健康评估报告,给每一个江苏人吃到健康水、用好健康水提供了依据。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07年太湖暴发蓝藻之后,江苏狠抓太湖治理,现已基本形成“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形态。几年来,常熟枢纽累计引江调水121亿立方米,入太湖56亿立方米,累计打捞和处理蓝藻380万吨,累计实施太湖生态清淤面积90平方公里,土方2600余万立方米。编制了《太湖“湖泛”应急预案》,建立巡查监测和预警防控工作机制。几年来,太湖蓝藻发生规模和强度持续下降,湖体水质持续改善。调水引流、蓝藻治理、生态清淤、防控预警,已经成为太湖水环境治理的常态化措施。

  深化改革和创新行业发展体系。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已有3个省辖市和70%的县(市)建立水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投资控制制、资金保障制和绩效评价制等五项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12家,居全国第一,省级99家,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5处、省级43处。涉河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79个县(市、区)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全省水利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开展了省部级科技项目20项、厅级项目324项,有3项成果获水利部大禹科技奖、9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26项获省水利科技奖。

抓机遇 推改革 走出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2011年,江苏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唯一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苏省情、水情特点和“两个率先”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确立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六大体系”目标,即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提出了水利现代化建设6大类22项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以现代化建设为标志,江苏水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建立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夯实政策保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省政府成立了省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省水利厅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地区也成立了相应工作组织。省及13个省辖市均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文件,49个县(市)也相继出台了综合性文件或贯彻意见。在水利投入方面,省政府出台了水利建设基金政策,除中央确定的范围外,把防洪保安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3%及城市建设维护税15%等纳入基金管理;各地落实市县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水利投入政策。同时,全省大部分市县都建设水利投融资平台,省级水利融资平台也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今年,全社会水利投入将突破400亿元。

  不断完善试点工作顶层设计,健全规划体系。今年2月,《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省级规划率先通过水利部专家审查,5月,《规划》获得水利部与省政府联合批复。全省积极推进市县规划,截至今年9月,大部分试点市县规划已通过审查或批复,其中苏州、无锡2市规划获部省联合批复,南京市及江阴、江宁2个试点县规划获政府批复,其他试点单位规划已通过省厅审查。其他非试点县(市、区)规划正在抓紧编制。

  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水利现代化建设在全省面上推开。除苏州、无锡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城市外,还从苏南、苏中和苏北选择了3个省辖市和13个县(市、区)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因地制宜落实试点内容,实行省厅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日前,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突破,今年9月全省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涌现出一批典型。比如,苏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无锡市智能化水利的技术推广应用,南通市三位一体农村河网管理的模式,镇江市水利融资平台建设的成果实践,徐州市水务管理体制,南京市小流域治理,淮安市白马湖退渔还湖的实践,盐城市平原水库建设改造水源地模式等,汇集起来就是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模样。

  “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有阶段性的标准,没有终极性的目标。”正如江苏水利厅厅长吕振霖所说,“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继往开来,江苏正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努力实现“江淮安澜,河湖健康,碧水畅流,和谐水乡”的江苏水利现代化愿景。

来源:水利部网站

责编: 贾懿       201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