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陕西:兴水治秦十年谱新篇



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陕西水利发展历史上,2002年以来的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巨变。

  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从单一的农业命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陕西水利十年间一路高歌猛进,围绕兴水治旱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与跨越,累计水利投资620多亿元,加快建设和建成了一批重点水源、灌区节水改造、江河防洪保安、城乡供水、水保生态、农村水电、移民开发等骨干工程,推动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万处,兴修基本农田4194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953万亩,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1922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07.09千公顷,建成江河堤防6391公里,累计达标堤防1876公里,建成农村小水电610处,水电装机达到1011.6千千瓦,陕西水利为抗御水旱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兴水治秦突破“瓶颈”

  陕西省是个十年九旱的省份,水资源分布不均,既缺水又怕水。根据省情和水情,陕西省坚持“治秦必治水,兴秦先兴水”的原则,以兴水治旱为中心,统筹省内三大区域,大手笔谋划全省水利建设,围绕关——天经济区布局了渭河陕西段整治和泾河东庄水库工程,围绕陕南循环经济发展布局了汉江综合整合工程,围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布局了黄河引水工程,围绕水系连通布局了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建立起全省水利发展总体构架。

  为了破解水资源瓶颈,陕西省规划启动了“双十”、“双网”水源工程,建成了引乾济石调水、榆林李家梁、洋县卡房、安康黄石滩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目前正在加紧贯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汉济渭调水也已开工建设,陕北黄河引水和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等一批重大水源工程陆续开工,全省人民翘首企盼半个多世纪的泾河东庄水库前期工作通过国家技术审查,取得重大进展。

  在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陕西省还不断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了渭河、汉江综合整治,截止目前,渭河全线整治已完成投资74亿元,渭河干流堤防在建75处453公里,填筑到设计高程的堤防317公里,完成堤顶道路硬化56公里、绿化95公里。汉江综合整治已经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主体工程21.3公里,并已经在2010年、2011年的渭河、汉江特大洪水中发挥效益,尤其是抵御2011年渭河30年来最大洪水,实现了零决堤、零伤亡,被誉为渭河防汛抗洪史上的奇迹。陕西的中小河流治理,也已完成25条355.7公里河长的中小河流试点项目,后续56个项目80%已完工,中小河流治理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还抓住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机遇,全省有226座病险水库列入国家治理规划,已经完成治理146座。同时,坚持工程带水文和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思路,加强了水文站网、防汛预警设施和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有效指挥和成功迎战了渭河“03.8”和“05.10”渭河、汉江特大秋汛洪水等多次特大洪涝灾害,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生水利服务三农

  陕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为了确保粮食安全,陕西省多年来始终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依托中央小水重点县、中央农资小型水利、中央退耕还林口粮田、省级小型农田水利以及水保、农发等项目,实行新建续建与更新改造有机结合,采取政府投入、项目捆绑、“一事一议”筹集等机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截止目前,陕西省基本农田保有量达到4124.7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前的20.6倍,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约1.5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912万亩。累计投资20.1亿元对,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衬砌渠道1754公里,改造建筑物8161座,使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达到55%以上。2011年《陕西省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正式立项,计划重点进行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中型灌区全面改造,项目建成后可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604万亩,使全省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95%以上,全省80%的灌溉面积实现节水灌溉。

  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陕西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227个有改革任务的水库、灌区、堤防管理单位,有224个单位“两定”方案通过批复,新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25771万元,新增财政供养编制3100多名,分流安置超编人员2823人。同时,大力推行农民用水协会参与式管理工作,使得全省农民用水协会达300多个,确保了灌区水价透明,群众用放心水、交明白钱。

  这十年来,更是陕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辉煌期。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居民的供水问题,将其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放在与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省级每年整合4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各级水利部门始终把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进行了不懈努力,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甘露工程”、人饮解困、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全省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949万人,建成101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自来水入户率达72%。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供水得到迅速发展,52个县建立了村镇供水运行专管机构,30个县建立了县级维修金提取制度,全省县城供水设施供水能力达到114.5万吨。出台了《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在全国率先从立法上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

  农村水利、农村饮水等民生项目遍地开花,让广大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了看得着、摸得着的实惠。

生态水利构建和谐

  昔日的陕北黄土高原如今披上了一层层绿装,昔日呜咽不停的渭河正在一天天恢复原貌,昔日的“八水绕长安”正在逐渐向世人走来。实践证明,近十年不仅是陕西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旅,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则是这一观点的很好见证。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陕西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累计投入综合治理资金60亿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1000条。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使全省绿色面积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加大水保创新,出台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第一个在全国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开展科研创新,“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课题获2011年国家最高水利奖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水保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程。陕西全省72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面积达60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5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坚持打坝淤地,多年累计建设淤地坝达3.94万座列全国第一,年均拦蓄泥沙1.3亿吨,可淤地2000公顷,既防止泥沙下泄,又增加基本农田。通过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为核心,陕西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全面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渭河水量调度,确保了渭河干流不断流。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出台了节水型社会发展纲要、行业用水定额和水功能区划等标准,西安、榆林、宝鸡、延安、咸阳被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8个省级试点全面铺开,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围绕生态河流建设,陕西先后启动了渭河水量调度工作,确保渭河不断流。大力建设沿渭污水处理厂,实施河道治污改造工程。加强水污染监测,促使水环境得到改善。如今,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人富了,已成为陕西省许多被治理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

来源:水利部网站

责编: 贾懿       201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