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切换到繁体 | 无障碍浏览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中国水利报:河曲县荒山增绿 群众增收



本报记者 魏永平 特约记者 孔小敏

“过去的荒山坡现在种满了苹果树、梨树、海红树,为农民带来收益和回报,真正实现了荒山增绿、群众增收。”山西省河曲县土沟乡党委书记王鹰强介绍。今年,土沟乡榆岭窊村的苹果树产量喜人,300多亩果园喜获丰收。

河曲县近年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全流域治理,开展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行动,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涂底色,荒沟变“良田”

在河曲县田巨峁流域整沟治理项目现场,起伏的荒山披上绿装,种上油松、经济林,与之前土壤裸露、沟壑纵横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我们村这个沟叫大石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过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变化很大,群众也得到了实惠。”巡镇镇田巨峁村村民许文胜说。

如今,河曲县积极探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整沟治理项目。整沟治理项目实行“项目化打包开发,多元化投入、全资源利用、全方位管理”模式,主要对流域内村的集体资产、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

河曲县选定榆立洼流域、田巨峁流域、张家墕流域共14个村实施整沟治理项目。在榆立洼流域,县政府依托现有立地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聘请专家系统规划,整合周边5个村和国有林场,通过“生态﹢”模式,延伸生态产业链,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打造黄土高原的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田巨峁流域涉及的田巨峁村以整沟治理为牵引,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高标准完成通道绿化7.5公里和荒山造林8000亩。张家墕流域完成通道绿化3公里,栽植生态林苗木20万株。如今,这里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沟坝地变成了良田。

增亮色,荒地换新颜

“把荒山沟填平以后,再进行植树、绿化,环境变好了,我也不用出门打工了。现在,我在家门口种树就能挣到工资,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河曲县阳面村村民赵广生说。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中,河曲县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市场取向、农民主体,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大力发展高端有机产业、林下种植产业、养殖产业和有机旱作农业,将生态增绿、产业增收、空间治理作为“一盘棋”考虑,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曾经的田巨峁村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群众靠天吃饭。实施整沟治理项目后,田巨峁村进行了整村搬迁。搬迁后,村里发展特色经济林、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建成3万千瓦光伏发电站、千亩红辣椒示范片。利用经济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驻地企业签订每年价值300万元的肉、蛋、奶供应协议,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不仅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田巨峁村的耕地、林地等资源也被盘活,土地流转后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村民许文胜说:“我是个脱贫户,体会很深。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添成色,荒园变“致富田”

在田巨峁村村民王建云的地里,栽植着果树,树行之间还栽着红葱。这片土地曾经都是沟梁坡地,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土地分散,灌溉条件差,村民一年到头忙活却挣不了多少钱。2021年,河曲县水利局在田巨峁村实施了引水滴灌项目,改善了这里的种植条件。

“过去这块地只能种点杂粮之类的,一亩地纯收入也不过四五百元。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以后,我们栽上了果树,树行之间还能栽葱。过去在旱地里栽葱,一亩能产3000多斤,现在有了滴灌技术,一亩地产4000到5000斤葱是有保证的。再过几年等果树长大了,开始挂果了,收入就更稳定了,生活也就更有保证了。”王建云说。

“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水保生态项目,先后实施了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林业生态治理项目等。据统计,近五年来累计投入生态治理资金1.3亿多元。”河曲县水利局局长韩立新说。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行动中,河曲县确定了“人退、地退、牧退、林富”目标,实行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机制,强化管理效果,把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与沟道坝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存环境,带领河曲人民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的新路子。

截至2022年10月,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431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855.2平方公里,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1月26日  第5211期

责编: 魏永平       2022年12月05日